一、导入新课。 小游戏:各取所需。 具体规则:教师出示木头、纸、铁、塑料,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,并简单说明理由。具体情境设置举例:做一个杯子、擦去桌上的水、造一艘船…… 导语: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,大家认为,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,大家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。这节课,让大家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。 二、哪种材料容易吸水。 1.出示大小、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、塑料片、金属片、木片(纹理较疏松的)各一片,猜一猜,谁更容易吸水,为什么这样想?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。 2.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?出示稀释的红墨水、滴管,大家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,你们打算怎么做? (学生小组设计实验,只要求简单设想) 3.教师补充观察、实验要点: ①.实验的公平性:材料的大小厚薄、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。 ②.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,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,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。 ③.注意记录,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,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。 ④.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。快的小组思考: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? 4.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。 可预期的发现: ①.纸的吸水能力最强、木头次之、塑料和铁最弱。 ②.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,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,可能中间有空隙。 三、纸的观察。 1.提供放大镜、餐巾纸、铅画纸。 导语:纸的吸水性最强,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,是不是这样呢?让大家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。 2.大家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?进行观察方法的引导,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。 3.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。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,应给予肯定,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。 4.大家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,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?大家可以把纸放入水中,轻轻搅拌一下,进行观察。 四、先容造纸术。 导语:现在大家已经知道,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。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,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大家中国人造出来的呢!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大家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,想想跟大家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。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。 说说古人造纸与大家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? (纤维) 五、大家来造一张纸。 1.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?出示造纸方法。 2.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。学生动手造一张纸。 3.观察:大家造的纸是怎么样的?与大家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? 相同:都由纤维组成,里面都有空隙。 不同:厚薄、疏密、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。 4.大家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?纸也有不同的种类,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。 六、课堂小结。 1.通过对纸的研究,大家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? 2.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?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? 卡纸>木条>铁钉>塑料尺 4、它们吸水吗 吸水好 纸张 纸纤维 易折揉 循环利用
|